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90后王兴兴闯关IPO,一场估值超120亿的“机器人冒险”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90后王兴兴闯关IPO,一场估值超120亿的“机器人冒险”

  具身智能第一股,稳了?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90后创业者王兴兴即将迎来新征程。

  9月2日,宇树科技官方宣布,预计将在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届时公司的相关运营数据将正式披露。

  2025年以来,宇树科技在资本化道路上动作频频。

  6月,宇树科技完成了C轮融资的交割,本轮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资本、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吉利资本共同领投,绝大部分老股东参与跟投,融资金额接近7亿元,投后估值超120亿元。

  7月,首程资本旗下管理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也对宇树科技进行了追加投资。

  同是7月,证监会官网显示,宇树科技已开启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标志着其IPO进程正式启动。

90后王兴兴闯关IPO,一场估值超120亿的“机器人冒险”

  来源:视觉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宇树科技是机器人行业内少数可以实现盈利的公司。据其早期投资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宇树科技自2020年起已连续五年实现盈利。

  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宣布,公司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人民币。

  对于上市,王兴兴在8月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一直把公司上市当作是一个学生去学习,会面对中考、高考。你可以认为我把上市当作一次‘高考’,我觉得(上市)是企业迈向更成熟的管理、更成熟的运营的一个阶段性的事,也是对我们过去快九年时间的交代,也是对股东的交代。”

  行业共识已然清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如今正处于行业萌芽期,可以参考2015年自动驾驶行业。多位资深从业者与投资人也预判,今年下半年起,行业将进入新一轮洗牌期。对宇树科技而言,IPO不过是提前拿到了进入新战场的入场券。

  未来,王兴兴与宇树科技将直面更为激烈的行业竞争与规模化落地的商业化压力,其长期盈利能力与战略执行力将迎来新挑战。

90后王兴兴闯关IPO,一场估值超120亿的“机器人冒险”

  一位务实极客

  王兴兴与机器人的结缘,始于其童年时期对科技的痴迷。他坦言自己从小就是“探索频道”(Discover Channel)和各类国外纪录片的忠实观众,兴趣爱好广泛涉猎航空航天、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

  这种对科技的天然好奇心,很早就转化为动手实践。他曾在家乡小镇的电子元件店淘材料、尝试制作电路板、钻研机械装置。在互联网尚未普及、资源匮乏的年代,他依靠的是自己“一点点摸索、琢磨”。这段持续多年的机械设计实践和电子、编程摸索,为他积累了远超同龄人的技术基底。

  在上海大学读研期间,王兴兴就动手钻研小型化电动四足机器人,为了完成机器人的研发,他主动申请延期毕业。凭借自主研发的低成本四足机器狗,王兴兴在后来的创业大赛中获奖,获得了8万元的第一桶金。

  2016年6月,王兴兴硕士毕业后选择到大疆工作。在大疆工作不到两个月,王兴兴突然发现自己做的那款机器人在海外“火”了,有人愿意买,也有人愿意给他投资。王兴兴决定离开大疆,独自创业。

  王兴兴曾坦言,选择机器人创业“并不只是出于兴趣”,“我的兴趣面很广,机器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不过刚好,它发展成了我的职业方向”。这份始于热爱、成于积累、最终落于产业选择的路径,清晰勾勒出他投身机器人创业的必然轨迹。

  王兴兴的务实精神影响了宇树科技的发展路径。

  2016年公司创立之初,王兴兴便精准锁定四足机器人赛道,并将科研院校及研究机构作为核心目标用户。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和便于二次开发的电驱系统,宇树的产品迅速获得科研界认可,进而很快实现现金流循环,有效反哺了研发投入。其商业化进程也得以顺利推进,2017年产品开启预售即获订单,2018年便实现正式发货。

  在王兴兴看来,实现产品的商业化闭环至关重要。“客户愿意花钱买你的产品,这才是真正的商业闭环。否则,就永远是失败的产品。”他在接受《极客公园》采访时强调。

  2022年特斯拉发布Optimus,让外界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可能性,2023年,宇树正式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此前王兴兴并非没有收到过相关建议,但他基于对当时技术成熟度的判断,认为人形机器人尚不具备落地条件,但一旦判断时机成熟,王兴兴和宇树团队行动极为迅速。2023年人形机器人项目立项后,仅用半年时间,宇树便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H1,站在了行业发展的风口。

  根据公司最新公告,2024年宇树科技的产品销售结构为:四足机器人占比约65%,人形机器人占30%,组件产品占5%。其中,四足机器人约80%应用于研究、教育及消费领域,剩余20%用于工业场景(如巡检与消防);而人形机器人则完全服务于研究、教育和消费市场。

90后王兴兴闯关IPO,一场估值超120亿的“机器人冒险”

  考验升级

  尽管宇树科技已凭借盈利闭环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初步成功,但成功上市后,王兴兴与团队面临的考验也将进一步升级:如何找到规模商业化场景,推动人形机器人实现真正落地?如何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构建起可持续的盈利护城河,赢得投资者与终端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此前有业内人士指出,科研教具领域目前也是一个很好的市场,该市场的百亿级规模,足够在目前支撑宇树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公司渴望进入这一市场“分一杯羹”,无论从市场预期还是企业自身战略布局考量,王兴兴势必要带领宇树科技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

  当下,市面上较火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1.6~1.9米)单机成本高昂(数十万元级),短期内在C端普及的门槛较高。因此,自2023年起,自动化程度高、支付能力强的汽车与高端工业制造场景,迅速成为大多数机器人企业首选的落地目标,机器人“进厂打螺丝”成为行业流行。宇树科技也不例外,在2024年也跟各大车企签约合作。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在被资本市场热捧的同时,近期,行业商业化进程显著加速:9月3日,优必选获2.5亿元具身智能订单;9月2日,智元机器人中标湖北创新中心3102万元项目;8月中旬,宇树与智元联合斩获中移(杭州)1.24亿元服务合同……

90后王兴兴闯关IPO,一场估值超120亿的“机器人冒险”

  来源:视觉中国

  虽然订单密集爆发,但经济效益瓶颈仍待突破。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机器人作业效率还不足人工的三分之一,远未达到市场预期。

  目前,行业内的普遍共识是,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商业化落地,都集中受限于具身大模型能力的缺失以及训练数据的不足。王兴兴更是坦言,现阶段机器人大模型还是不够用,仅类似于ChatGPT发布前1~3年左右的水平。此前,宇树更多专注于攻克硬件,在算力算法投入相对较低,这也是宇树科技上市后亟需强化、补足的一点。

  产能爬坡则是宇树科技及全行业的另一关键挑战。2025年,各家对于自身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产能预估约在500~1000台。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机器人的供应链成熟度不足,且大部分创业公司都被要求自研硬件,市场上一是存在“重复造轮子”的问题,二是部分精密零件依赖“手搓”,无法实现自动化生产。

  随着宇树科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R1将价格拉至3.99万元级别,市场需求有望快速增长。王兴兴预判,全球行业年出货量翻番可以保证,若技术实现大突破,2~3年内单年出货量有望爆发至几十万台。

  面对增长拐点,宇树必须提前布局量产能力。“我个人过去最大的心得体会还是要提前一步想到未来几年大概是怎么样的,比如在AI、技术、硬件、生产制造、全球布局等方面,提前做好布局。”王兴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正如王兴兴所言,IPO不过是创业途中的一次“高考”。对宇树科技而言,机器人产业还有5~10年,甚至更长期的竞赛周期,远没有到达终点,只有持续通过商业化验证的企业才能在接下来的洗牌期中生存下来。

责任编辑:常福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51600.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